EGAX中文网

发布日期:2025-01-04 15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复旦经院微信公众号、复旦经院主页、拔尖学生线上书院 宣传稿标题 活动预告|“榜样的力量:学长分享系列”第二期主题活动——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宣传稿正文 “榜样的力量:学长分享系列” (The Power of Example: Alumni Talks) 第二期主题活动 一、复旦大学“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”介绍 2005年,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以培养国际化、研究型拔尖人才为目标,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经济学专业(数理经济方向)(以下简称“数理班”)。数理班经过16年的改革探索,逐步形成了导师制、小班化、个性化、国际化的“一制三化”拔尖人才培养的早期模式。在2005-2021年的16年,复旦大学数理班的历届学生总数达到407人,毕业生平均继续深造率为79.81%,读博占比19.56%;最近5届毕业生的平均继续深造率达到96.84%,读博占比25.49%;其中有10多名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哈佛、斯坦福、普林斯顿、沃顿商学院等多所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。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、约翰·霍普金斯、香港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、复旦大学等名校任教的数理班校友有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于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经济研究》等中文权威期刊和Journal of Finance,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,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等国际顶级期刊。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依托数理班设立“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”,并于2020年入选“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基地”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积极应对、主动作为,以加快推进“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基地”建设为契机,厚植土壤,精心培育,不断健全拔尖人才培养机制,精心打造“拔尖计划2.0”复旦模式,持续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质和量,全力培养勇攀世界科学高峰、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的经济学家。 二、“榜样的力量:学长分享系列”活动定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以“建设教育部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”为契机,强化使命驱动,厚植拔尖沃土,通过举办“榜样的力量:学长分享系列”活动,搭建拔尖学生与海内外优秀学长学姐沟通交流和学习合作的平台,传承榜样力量,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学术和学科前沿,凝聚前行动力,持续激发志向高远的拔尖学生的经济学学术志趣和发展潜能,引导学生投身经济学基础和前沿研究,全力培养勇攀世界科学高峰、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的经济学家。 三、“榜样的力量:学长分享系列”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非常荣幸的邀请到2013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(数理经济方向)本科毕业生唐瓛学姐,向同学们分享前沿学术报告,以及如何突破追求学术梦想路途中个人与环境的天花板。 活动主题:以热爱为前提,以突破为核心 活动时间:12月30日(周四)晚上19:00-21:00 嘉宾介绍:唐瓛,2020年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金融学助理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带来的社会成本与福利问题。她是2013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(数理经济方向)本科毕业生,师从王永钦教授;2015年获得图卢兹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理论与计量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;2020年获得巴黎高等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。博士期间,她在金融学顶尖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发表独立作者论文,入选期刊高影响力论文系列,被引用250余次;曾赴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,并受邀在哥伦比亚大学、耶鲁大学、普林斯顿大学、纽约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等多所世界著名高校报告论文。曾荣获2020年度AQR Top Finance Graduate Award和法国金融学会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。 学术报告:The Value of Privacy: Evidence from Online Borrowers. Abstract:This paper studies the value of privacy, for individuals, using data from large-scale field experiments that vary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for loan applicants and loan terms on an online peer-to-peer lending platform in China. I find that loan applicants attach positive value to personal data: Lower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ate at which applications are completed. I quantify the monetary value of personal data—and the welfare effect of various disclosure policies—by developing a structural model that links individuals’ disclosure, borrowing, and repayment decisions. Using detailed application-level data, I estimate that social network ID and employer contact are valued at 230 RMB (i.e., $33, or 70% of the average daily salary in China); for successful borrowers, this accounts for 8% of the average net present value of a loan. Requiring answers to these application questions reduces borrower welfare by 13% and costs the platform $0.50 in expected revenue per applicant. 其它分享:结合研究经历和学生提问,讨论如何突破追求学术梦想路途中个人与环境的天花板。 组织单位: 主办方: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办 承办方:“榜样的力量:学长分享系列”委员会    



Powered by dKargo 中文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